【导读】华图上海教师考试网发布:2020年5月 第二周 教综模拟题74,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请加【2020华图教师考试交流:134346577】 ,更多资讯请关注上海华图微信公众号(shanghaiht),考试培训咨询电话:021-3362140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教学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
A.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思想品德教育 D.社会适应能力教育
2.课时计划的第一步是( )。
A.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B.研究教材,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
C.确定课的结构,并分配教学时间 D.选择教学方法
3.不同的部门与机构对一节好课评价标准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但是,从总体来说还是有比较一致的评价标准。下列不属于好课评价标准的是( )。
A.目标明确 B.内容正确
C.组织严密 D.教学方法适合老师
4.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类似的指标是( )。
A.通俗性 B.区分度
C.信度 D.效度
5.班级群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下列表述不属于这三个阶段的是( )。
A.松散型班级群体 B.合作型班级群体
C.集体 D.竞争型班级群体
6.现在人们常说,“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充分地说明了教学中( )的重要性。
A.向学生传授知识 B.培养学生能力
C.双基教学 D.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7.老师将学生领到农场或工厂,学生在参观中获得知识,这是一种( )。
A.课外教学 B.复式教学
C.现场教学 D.实践教学
8.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称之为(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9.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与基础是( )。
A.道德理论的灌输 B.活动与交往
C.学生品德内部矛盾 D.品德认识
10.在西方教育史上,与中国孟子性善论观点一致的德育教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 B.社会模仿模式
C.体谅模式 D.构建主义模式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教学的基本任务有: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其基本任务不包括D选项社会适应能力。故本题选D。
2.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时计划的内容。课时计划也称教案,是对每一堂课具体深入的教学准备。编写课时计划,一般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第一步,钻研教材,确定本节课具体的教学目的,包括知识教学目的、能力、培养教学目的和思想品德教育目的三个方面;第二步,钻研教材,确定本节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第三步,考虑课堂教学过程的具体安排,即教学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划分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同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准备好教具并熟悉其使用方法。故本题选B。
3.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堂好课评价标准。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教学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方法得当、表达清晰、气氛热烈、板书有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中,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所以D选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
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难度。难度指测验中试题的难易程度。在能力测验中被称为难度,通常是反映难度水平的指标;在非能力测验中,类似的指标是通俗性。故本题选A。
5.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阶段。班集体从其初步形成到巩固成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一个学生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如下过程:班集体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班集体巩固期的合作群体阶段;班集体成熟期的集体阶段。故本题选D。
6.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教育名言“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故本题选D。
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场教学。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到社会场所(如工厂、农村、展览馆等),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来获得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题干中老师将学生领到农场或工厂,学生在参观中获得知识,这属于现场教学的做法。故本题选C。
8.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德认识的概念。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也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故本题选A。
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规律。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规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通过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接受实践检验。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作德育过程的基础和源泉。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故本题选B。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体谅模式的观点。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体谅模式是围绕人际—社会情境的道德教育。该理论的特征有:(1)坚持性善论,主张德育必须以儿童为中心。(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德育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3)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倡导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其观点与中国孟子性善论观点一致。A选项认知模式把道德认知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B选项把道德行为的培养置于中心位置。故本题选C。
(编辑:zheng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