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第一公务员考试网

021-33621401 上海分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的发生了重大变化,军事人才队伍的建设就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正如杨尚昆在《建设一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军队》一文中提出:“要培养一大批现代化的军事人才。军队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不造就一大批现代化的军事人才,就谈不上军队的现代化。” 因此,军事人才学研究就被历史地推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位置上。通过广大军事人才学研究、教学人员的不断探索,经历了萌芽(1979年~1985年)、初创(1986~1990年)、发展(1991年~2000年)、完善(2001年~)四个阶段,使军事人才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军事人才学是人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中国人才学创建三十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军事人才学创建的成果及其经验,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对于进一步推动军事人才学的科学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军事人才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构建了军事人才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国内最早研究军事人才学的《军事人才学(试用教材)》、《军事人才学概论》和《军事人才学引论》,借鉴我国人才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开辟了现代军事人才理论研究的先河,探索了构建军事人才学原理框架的路子。这三部著作从揭示军事人才的概念、本质入手,涉及军事人才分类、成才过程、成才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成才道路与成才策略,科学技术、战争、军事训练、院校教育与军事人才成长的关系,探索了军事人才的成长规律,军事人才的特殊素质与才能,分析研究了军事人才群体结构、军事人才的使用与管理,创立了军事人才学原理的基本体系,对军事人才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王日中、瞿定国编写的《军事人才学》,对军事人才学的理论框架做了新的探索,对研究对象、范畴、体系做了深入阐述,分门别类地论述了军事领导人才、军事科技人才、军地两用人才、未来军事人才的含义、作用、内在因素构成及其发挥,研究了军事人才开发、培养、识别、任用、激励、竞争、流动等环节,同时,还前瞻性地研究了军事人才立法、军事人才心理、军事人才的自我修养等内容,建构了军事人才学的新框架。阎宝珠主编的《军事人才学基础》分为总论、军事人才价值论、军事人才成长论、军事人才管理论、军事人才开发论五编,并在军事人才价值及其性质、价值的实现、价值的评价,军事人才成才规律的表现形式以及新型军事人才开发战略等问题上,做了新尝试,提出了新的观点。根据军事人才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军事人才教学实践的需要,王日中主编的《新编军事人才学》、沈国权等主编的《军事人才学新论》、陈文义主编的《军事人才学》相继出版,作为全军院校研究生培养单位重点建设学科和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教材,以及全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这三部教材在充分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着力点放在军事人才学理论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军事人才管理实践中重大现实问题上,尤其是陈文义主编的《军事人才学》,突出了对军事人才的本质、成长、培养、开发、配置、选拔、使用、激励和规划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上述专著、教材,共同构建了军事人才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
        ——界定了军事人才的诸多基本概念和范畴。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在于对其基本概念和范畴的科学概括。
        军事人才学从创建初期,研究者们就注意遵循科学的原则与方法,从军事人才的特点出发,紧紧抓住“为军队建设和保卫祖国的事业”、“创造性劳动”、“做出较大贡献”等关键因素,进而揭示了军事人才的特殊属性。裘克人认为:“军事人才就是在军队从事各种实践活动中,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技能或能力,能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军队的建设和保卫祖国的事业作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  于大清等认为:“军事人才必须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成为军事领域里品质优秀,比较先进的一部分,成为具有一定特长,能够用自己创造性的活动适应正义和进步事业的发展,并能做出比一般军人有较大贡献的人。” 王日中认为,军事人才的科学概念,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内容:一是军事人才必须是军事实践活动的产物;二是军事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军事知识、军事技能和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三是军事人才必须是对进步的军事活动做出某种较大贡献的人。总之,“军事人才是具有专门的军事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在实践中为进步的军事活动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优秀分子。”
        对于军事人才学的研究对象,军事人才理论研究者从军事人才这一事物矛盾运动的特殊性出发,定位于军事人才成长规律与军事人才使用管理规律这两个方面,从而确立了军事人才学独立学科的地位。王日中认为:“军事人才学就是研究军事人才本质与军事人才活动规律的科学。” 陈文义认为:“军事人才的成长与军事人才的管理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军事人才学研究对象的整个体系。”
       对于军事人才价值的研究,在概括一般军人价值的基础上,注重军事人才价值与一般军人价值的特殊性,以及其评价标准、方法和实现途径,这就加深了对军事人才本质的认识。阎宝珠认为,军事人才的价值,从概念上来解释,与其他人才一样,是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的统一。“军事人才的价值既不是显赫的地位、丰厚的俸禄,也不是优厚的待遇、赫赫的名声,而在于内在的、默默的贡献。这价值,融化在军事人才的职责和使命中,体现在军事人才的庄严而又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之中。” 王道认为:“军事人才价值,是指军事人才的素质、创造性活动及其结果,对一定阶级及其政党的军事活动和该社会人的发展的客观效应。这里,一定的阶级及其政党的军事活动和该社会人的发展是军事人才价值的轴心,军事人才的素质、创造性活动及其结果是军事人才价值的载体,产生客观效应是军事人才价值的内核。军事人才的价值,是军事人才所做贡献的工具性价值与军事人才自身发展的目的性价值的统一。” 从军事人才价值形态分,可分为潜在价值、效用价值、人本价值。“军事人才价值的实现,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它不仅是军事人才自身条件与社会因素的有机结合,而且是军事人才所做贡献的合法认定、合理回报以及军事人才持续发展等环节的辩证统一。” 
        关于军事人才的分类与层次,在吸收我国历史上军事人才思想中关于分类与层次认识的基础上,运用人才学原理,形成了按照我军现有专业分类、按照成长和发展过程分类、按照才能高低和贡献大小分类、按照思维特征分类、按照知识结构分类、按照行为方式分类,以及按照初、中、高级分层次等多种等方法,创立了既符合普通人才学原理,又符合军队实际的军事人才类别和层次划分的标准与方法,为深入研究各级各类军事人才和分支学科创造了条件。第二炮兵干部部和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编著的《第二炮兵人才学》,正是在这一原理指导下所诞生的一门军事人才学的分支学科。对于军事人才的群体结构的研究,多数专著教材都将其作为重点,运用耗散结构论、系统论、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原理,不仅分析了构成军事人才群体的相关要素,还重点探讨了军事人才群体合理结构的要求、意义、特征、类别,群体结构的优化,对部队领导班子的组合、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此外,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一些军事人才著作还对军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素质,以及军事人才管理中的军事人才资源开发、配置、流动、竞争、激励、制度建设、发展战略等基本概念和范畴都作了较为科学的揭示和界定。例如,吴进国著的《论军事创造力开发》等著作,对军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素质、能力,以及军事人才管理中的军事人才资源开发、流动、竞争、激励、制度建设、发展战略等基本概念和范畴都作了较为科学的揭示和界定。陈岸然著的《军事人才品德培育论》,不仅科学界定和概括了军事人才品德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而且提示了军事人才品德培育“三要素”(即:政治品质、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的静态秩序规则、动态变化规律和中介要素。这些基本概念和范畴的科学界定,为深入研究和完善军事人才学的学科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索了军事人才成才及管理的基本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对本学科研究对象规律的认识及把握程度,是科学成熟与否的标志。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研究者们从一开始就对军事人才“成才”规律很关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全面分析“人成其才”的根据——内在因素的构成、作用、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人成其才”过程中的大环境、亚环境、小环境,概括了内外因各个要素在成才中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内在因素是军事人才成长的根据,外部因素是军事人才成长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和外因的结构,决定着军事人才成才的方向、特点和水平。军事人才成才的规律,就是内外因综合作用成才的过程。”,进一步研究归纳了成才规律的表现形式。裘克人认为:“人才成长不能超过这个时代社会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但是在这个范围内,充分运用客观条件提供的可能性,凭借自己的主观努力,完全可以培养出能够导演威武雄壮活剧的军事人才。” 阎宝珠认为:“军事人才的成长,既受内在因素的影响,又受外在因素的制约。内在因素是成才根据,外在因素是成才条件。内外因素在综合效应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就是军事人才成长的规律。” 蔡永宁认为:院校培养是军事人才成长的必要条件,军事实践是军事人才成长的基本条件,交替锻造是军事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军事人才成长动力,取决于主体自身的能动作用和所处环境的影响作用。 
       与此同时,研究者们还对军事人才培养、识别、任用、激励、竞争、流动等管理环节上的特点规律,进行了有效的探讨研究。虽然目前军事人才学对规律的研究还只是局部的、浅层次的,但这一认识抓住了军事人才成长发展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体现了军事人才这一事物运动的必然性、特殊性,一直为多数军事人才研究者所认可。
        ——研究了军事人才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立足于军队现代化建设实践,突出军事人才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是军事人才学得以发展的沃土和推动力,也是军事人才学产生的初衷。因此,近30年来,研究者们在研究军事人才学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军事人才学初创阶段,研究者们一方面探寻这门学科体系,一方面比系统地总结了军队人才建设的历史经验,出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才建设初探》。二是在纪念邓小平发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指示10周年之时,研究者们在总结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军地两用人才学概论》。三是在以海湾战争为开端的现代战争出现后,研究者们迅速将目光投向现代化战争对军事人才素质要求的研究中,出版了《现代战争与军事人才》。四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研究者们又开始关注军队人才队伍建设在这一体制构建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着重探讨了在价值观多元化情况下,军事人才队伍稳定、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军事人才资源开发、军事人才成长环境建设和政策制度建设等问题。五是军委提出军队建设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战略方针后,研究者从军队质量建设和长远发展出发,认真研究军事人才培养战略。根据形势的客观需要,中国军事教育学会于1997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召开了第二届理事会暨跨世纪军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与会代表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依据,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军事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出版了《跨世纪军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该书系统地荟萃了与会的全军百余名专家学者关于跨世纪军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方面精华,分为明确观念、强化素质、拓展途径、抓住关键四部分,全面系统地概括和揭示了跨世纪军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军事人才素质培养、军事人才途径拓展、军事人才培养关键在领导和教员等问题,为贯彻落实江泽民提出的“要把培养和造就大批跨世纪的军事人才作为治军、建军的一个战略举措纳入军队建设规划”的重要指示,振兴军事教育事业,推动军队院校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六是军委提出军队要履行打得赢、不变质历史使命时,研究者们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讨打得赢的人才培养锻造问题,军队内部编印了《铸造打赢人才方阵》。七是在江泽民提出要大力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论述后,研究者们认真研究探索,出版了《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方略研究》,郭若冰、杨树旗、张启华等研究者,在概括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战略地位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新型军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复合型,新型军事人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军事人才要重视年轻干部、有超前育才的思想、形成良好的机制、加强我军院校建设,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新型军事人才的任用,依托国民教育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八是军委颁发《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后,研究者们围绕这一纲领性文件,就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实施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由总政治部干部部组织研究和汇编的《推进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全军人才建设研究论文选编》,收集全军著名人才研究专家和学者57篇军队人才建设论文,分为综合研究、考核选拔、培养提高、使用管理、吸引保留、借鉴与启示六个部分,既全面反映了全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加速人才培养座谈会以来,各级抓人才建设所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也揭示了人才建设实践中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军队人才战略工程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齐三平主编的《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结构体系研究》,根据国家和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总体设计,紧密结合军队实际,对如何具体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逐项分解细化研究,特别是在树立人才建设新理念基础上,完善人才来源和生长更替机制、选拔任用机制、激励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的新观点和具有咨询价值的对策建议。由王书道教授主编的《军队人才队伍建设现实问题》,在研究分析新世纪新阶段军队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基础上,着重研究概括了“五支队伍”建设的目标与要求,军队人才的培养效益、择优使用、结构优化、科学考评,以及军队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保障、制度创新等现实问题。
        ——为部队培养输送了大批军队人才与人事管理人才。军事人才学创立之后,比较好地适应了我军建设的需要,多所军事院校相继开设了这门课程,并由开始的讲座课,发展到选修课、必修课,在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开设了军队人才与人事管理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生、博士生。目前,仅西安政治学院自1998招收这一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来,先后培养研究生230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6名;培训的全军干部部部(处)长、干部科(股)长、干部干事5300余人。此外,国防大学、后勤指挥学院、南京政治学院、二炮指挥学院培养此方向的研究生也不少于300人。这标志着军事人才学在三十年时间里,完成了从创立到发展、成熟,充分展示了这一学科应有的功能和旺盛的活力。    
        能够展示上述研究成果的主要著作52部(附后)。
         二、军事人才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纵观30年来军事人才学的研究现状,不难发现,经过军事人才学研究者的艰苦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作为一门学科专业建设来讲,从创立到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不断推进,军事人才队伍建设中还有许多实践经验需要加以总结,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亟待从理论上作出回答。可以预测,军事人才学研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将呈现下列发展趋势。
       ——突出应用研究。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步伐的加快,军队建设由半机械化向机械化、信息化整体转型,有效履行我军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完成多样化的军事任务,要求军事人才队伍建设要有一个整体性跃升、跨越式的发展,军事人才队伍建设中有许多重大现实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服务于并指导实践是任何一门学科理论的价值所在。军事人才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其地位和作用就在于它服务并指导军事人才建设实践。因此,研究军事人才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将成军事人才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发展趋势之一,突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研究。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战争,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关键。因此,世界各主要军事大国纷纷强化联合制胜理念,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打造联合作战部队,全面提升联合作战能力。我军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训练体制、保障体制尚未建立健全,缺乏实战牵引和检验,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起步晚。因此,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将是未来军事人才学研究一个重要趋势。
       二是军队人才队伍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研究。信息化战争迫切需要军队加速信息化建设,信息建设程度将决定能否打赢未来战争。人才队伍建设不仅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军队建设和作战主体。军队向信息化转型,关键是要提高军队人才的信息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要转向信息化,这是军队建设向信息化转型的根本保证。因此,军队人才队伍建设向信息化转型,不仅是军队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军事人才学研究的又一重要趋势。
       三是完善军队人才选拔任用机制研究。军队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是否科学完善,直接影响到军队人才的考评、选拔、任用,影响到军事人才队伍建设,进而影响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和完成多样化的军事任务。指挥军官考评体系及其选拔任用程序规定基本建立起来。但是,从军队人才队伍建设整体上看还不够完善,参谋军官、专业技术军官、士官等考评、选拔、任用等机制还未建立起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四是调整改革军事人力资源制度研究。我军现有军事制度的很多方面是战争年代延续下来,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近30年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相接轨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制度安排还未真正建立起来。正如胡锦涛指出:“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的任务很多,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调整改革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 这一重要论述,从战略高度提出了调整改革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对调整改革军事人力资源制度研究,将成为军事人才学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加强基础研究。长期以来,我国军事人才重视实践而忽视基础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研究,这对军事人才学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完善发展军事人才学学科,还需要在突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该学科发展奠定厚实的理论基础。
        一是加强军事人才基本理论研究。关于军事人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有着极其重要的论述和丰富的思想,是我国军事人才建设和军事人才学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能够保证军事人才建设发展方向,而且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军事人才学的内容体系。对军事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将由注重从哲学层面上阐述其一般规律,发展为依据信息化战争的特殊要求,更加深入具体地揭示高素质、有能力的新型军事人才的特殊成长规律。
        二是加强中外军事人才思想史研究。人类社会自从有了战争和军队,就有了有关军事人才的思想和实践。仅我国历史上就有《孙子》、《司马法》、《慰缭子》、《六韬》、《吴子》、《三略》、《李世民问对》、《人物志》等代表性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军事人才思想。还有吕尚、管仲、诸葛亮、曹操、李世民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关于军事人才识别、选拔、使用等方面的精辟论述。这些都是现代军事人才学丰富的理论来源之一,其中的精华至今仍有价值。目前,这方面已有零散的或较为系统的研究,例如,《三国用人艺术》、《孙子兵法研究》、《诸葛亮用人》、《曹操用人》、《军事人才思想通论》等。但是,从总的情况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今后需要进一步对整个军事人才思想发展史加以系统研究,使这一宝贵的资源更加充分地得到挖掘和利用,为军事人才学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进一步加强军事人才学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军事人才价值、高层次高技能军事人才成长规律、军事人才辈出规律,以及各类军事人才的特点及成长规律特殊性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四是进一步研究军事人才学的分支学科理论。一方面,要突出各专业类型的军事人才研究,如军事科技人才、军事教育人才、军兵种专业人才等;另一方面,将突出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各类新型军事人才的研究,如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网络人才、舆论战人才、心理战人才、法律战人才等的研究,以此促进军事人才学学科体系的完善。
        ——重视外军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军事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军事人才的竞争。外军普遍认为,高素质的军事人才历来是打赢战争的根本因素,更是赢得未来信息化战争的关键。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军事人才作为军队建设的重之重,在军官的培养、选拔、配置、交流、待遇,军官的职业化、专业化,以及士兵的服役年限、年龄等政策制度上,都采取了许多新的改革措施。例如,美国国防部多年都把培养、招募第一流的人才视作其第一要务。据报道,数次闯入美国国防部计算网络,被称为“黑客”的一名中学生,就被美军作为特殊人才招收入伍,以培养未来网络战的高手。处于转型期的俄罗斯军队也将培养未来信息化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并开始实施军事人才战略。许多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努力在新军事变革的浪潮中迎头追逐。印度军队提出要在2015年建成一支精干、机动和高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军队,进而进入世界军事大国的行列,为此,印军推动了官兵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信息化建设,全军官兵要彻底扫除科盲,全部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由此可见,虽然世界各国军队的性质不同,但作为国家的武装力量,在军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是有共同规律可循的,外军许多成功的有益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军借鉴。因此,加强对外军培养选拔人才的历史和现状研究,不但可以知已彼,认清我们存在的差距、开阔视野,更是丰富和完善军事人才学学科的客观需要。
        ——关注交叉研究。军事人才学的研究对象是军事人才,是人与人、人才与战争、人才与军队等诸关系之间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军事人才学横跨多专业领域,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可以说它是一门与其它学科相交叉、相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它除了与军事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外,还与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管理学、社会学、行政学、经济学、史学、系统工程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军事人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关注对军事人才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例如军事人才经济学、军事人才心理学、军事人才管理学、军事人才教育学、军事人力资源开发学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和未来军事人才学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例如,由胡亮著、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的《军事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就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军事人力资源开发利用。胡亮认为,进行军事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军事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研究,可以为理解新时期军队质量建设中的系列新问题提供全新的视角。这些问题包括:促进军事人力资本的形成,提高军事教育投资的规模效益,激励军人进行人力资本的自我投资,提高军事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水平,将军事人力资本引入军人收入分配制度,控制军事人力资本的风险,等等。这些问题的分析中引入军事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理论,并借鉴制度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分析工具,对军队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情况加以分析探索。
        三、军事人才学创建的主要经验    
        ——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军事人才学的创立与发展、军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思想理论支撑和强大的动力源泉。可以说没有党的理论,就没有今天军事人才学学科专业建设的成果。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军事人才学科建设才能保证正确的方向,才能不断创新发展。
        ——必须以军队的职能使命为牵引。职能使命是党、国家和人民对军队重托,是人民军队的性质及其宗旨所决定的。军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军队职能使命的要求不相适应,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人才建设面临的主要矛。军事人才学理论研究、学科专业建设,只有紧紧围绕军队职能使命这个核心,着力研究解决军队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有效履行职能使命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军事人才学理论研究和学科专业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军事人才学的发展才符合时代要求,才具有生命力。
        ——必须广泛吸纳相关学科的成果。军事人才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军事人才,它需要普通人才学、专业人才学、人事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和原理的支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各个学科建设也同样如此,成果丰硕。军事人才学的创立和发展,正是在不断吸收普通人才学、专业人才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只有对外开放、博采众长,广泛吸收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发展壮大。
        ——必须有一支专兼结合的人才队伍。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军事人才学的建立与发展,需要部队官兵的广泛参与,集思广义,博采众长,这是本学科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在此基础上,也更加需要有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军事人才学教学研究骨干队伍进行专门思考和研究。从军事人才学创立与发展的历程看,没有一批人才学专家、教授的潜心探索与研究,很难说会有今天这样的重大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他们引导和推动了军事人才学的发展、成熟。当然,他们也是在探索和推动军事才学科建设发展中得到了锻炼成长。
        ——必须有相应的机构和学科平台。教学研究机构和学科专业定位,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条件。军事人才学学科专业在西安政治学院发展较快,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建立有全军唯一的专门教学研究机构——军队人事管理学系,系下设有军事人才学教研室、军队人事管理教研室、军队人才与人事管理研究中心、军事人才研究所、军队基层军官实证研究所和三个学员队。在军队政治工作学下创设有军事人才与人事管理学科专业,开设有军事人才学、军队人事管理学、国家人事制度、外军人事管理等11门课程。有源源不断、多层次的教学对象,如全军干部部(处)长、干部科(股)长、干部部干事培训,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这些是直接支撑和牵引军事人才学科建设的发展、壮大的基本平台。否则,军事人才学难以发展。目前,迫切需要该学科专业升级,拓展学科发展空间,为军事人才学进一步发展、壮大构筑广阔的平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上海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
2013年上海事业单位考试最新招聘公告 | 事业单位真题汇总  | 事业单位培训 |
2013年上海招警学员考试公告及大纲  | 招警考试历年录取线 | 招警考试培训 |
2014年上海公务员考试材料及真题汇总 | 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 | 公务员培训课 |
(责任编辑:上海华图)

    经典图书

    • 上海市考教材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

    问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