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第一公务员考试网

021-33621401 上海分校
2e#

重要的是,“国考”取才显示出时代的进步,对于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具有战略意义。多数“国考”生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经过完整 的高等教育。其思维活力、法规意识、现代理念等具有必然的先进性。这些是公务员队伍素质提高的基本依据,也是“德才兼备”评价体系中重要内容。我国公务员 掌握更多的行政自由裁量权,消极腐败现象源于权力滥用。行政意义上,“国考”公务员有望正确把握行政自由裁量权,具有划时代的潜在意义。还有一点非常重 要。“国考”公务员通过公平考核入行,最大程度上杜绝人控的因素,不承受个人的恩遇,赋予公务员更大的道德自由空间,从伦理角度排斥人身依附、人际羁绊。

各级通过“国考”引才,提升自身创造力。公务员队伍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其创造性是国家创造力的重要一环。当下,社会管理专业化加强,专业人才需求量 增大,需要大量专业人才通过正规考试进入到公务员队伍。那种认为“国考”降低社会创造性的想法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作祟,其源头在于自身对公务员工 作、生活、思维方式的错误理解,漠视现代社会管理。从职位设置看,“国考”提供的职位涉及英语、计算机、法律、公安业务、医药、技术监督等等,大多具有很 强的技术性,与传统“官”大相径庭。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也迫切需要加强社会管理的科学性,不断创新社会管理。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 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重点工作。当下,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 护、劳动争议、流动人口管理、网络信息化发展等方面,情况复杂、例案百变、执行力薄弱,隐藏很多目前尚未掌握的规律。其本质涉及到社会学、经济学、法律等 知识,社会管理科学化程度存有巨大创新空间。“国考”公务员在社会管理领域大有发展前途。

从职业心理看,当下“国考”更多意义上是“考碗”,只是职业需求、发展需要而已,我们不能曲解其潜义。2005年,新浪调查“公务员考试热 的根本原因”,最普遍的看法是公务员“工资高、福利好,工作稳定”。今天的职场充满着竞争、人们的职业稳定感直线下降。多数考生参加“国考”为了追求相对 稳定的职业,获得清晰的职业预期。以笔者理解,“国考”只是一种职业选择而已,多数考生抱着试试而已的心态,没有想象中的“壮怀激烈”。走进“国考”考场 也如走进人才市场一样,接受用人单位的选择。除此之外,也许就是残留的国家公务员的面子而已。近期,网暴浙江平阳乡镇公务员考试中,一女考生跪求延长考试 时间。当事人跪求太给力,围观人群太有力。公务员考试仅仅是职场竞争,“跪求”也只是个体行为。

“国考”热透露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困境。“国考”热暴露出的年轻人职业偏向与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相关。高等教育因学校办学模式、教育水平 以及学生心理习惯等原因,效益明显不足,主动创新动力缺乏。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客观条件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创业。以目前我国大量存 在的个体私营经济看,其创业人群远非高学历群体。创业值得提倡,难以创业也是现实。从农村走出来的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微博)深有感受:“不能怪大学 生千军万马考公务员,这是一个保险的职位。我们一直在提倡鼓励创业,可是中小企业越来越艰难,集中资源型企业越来越强大。谁都看到了‘体制内’的力量。”

当下“国考”热也有职业非理性传导催生的因素。社会上不少人认为,公务员具有优厚的薪金待遇,稳定的职业感受,良好的职业预期等等。调查显 示,57.3%网民认为公务员各种收入高,44.4%的网民认为部分行业公务员收入高。民众的普遍心理反应被某些网络事件不断激发、放大,形成意识在社会 中流传。信息误导还源于网络有关报道异化。不少学生社会阅历浅,缺乏工作感受,容易被误导。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国考人数较往年有所下降,呈现出职业理性回归。

面对“国考”热潮,怎么办?

市场经济强调人才的竞争性和流动性。国家取才,能者而上。“国考”取才,也是人才市场配置化的有力手段,顺应了人才队伍建设规律。当下, “国考”考生既有应届高校毕业生,也有工作多年的职员,还包含着很多希望向上的公务员等,成分多样,覆盖面广泛。社会不同群体同场竞技,追求人生理想和希 望,体现出积极的价值取向。

我国地域发展差别大,人文各异,社会经济管理面临的情况多样。政策措施既要满足多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又要在总体上保证同一方向发 展。百万考生的广域分布能够充分体现社会各阶层意愿。只要把握好政策导向,注意研究政策细节,合理调配各方力量,“国考”热情必然能够转化为社会管理的力 量,不断增强社会管理能力。在政策层面上,充分发挥“国考”指挥棒作用。“国考”应与地方各级公务员考试配合,综合各方力量,区分不同作用“招贤纳士”, 形成完整公务员招录体系,将国家公务员直达基层,直达社会管制力薄弱的地域,确保政令畅通。

近期,中组部部长李源潮表示,“由于近年来公务员考录对象的主体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带来了领导机关‘三门’干部增多、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 部比例减少等新的结构性矛盾。这种情况会加大领导机关脱离基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危险。”解决“三门”干部问题,需要加强科学化设置,解决好接“地 气”的问题,贴近我国国情、社情加强执行力考察。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加强“国考”顶层设置。“国考”职位设置为行政类(包含社会管理行政类、技术行 政类)和专业技术类。行政类“国考”选拔社会管理和技术管理公务员,后者选拔专业技术公务员,两者之间可以通过再次“国考”互转。两种不同职位“国考”生 报名资格不同,行政类要求考生具有相应的基层工作经验,并在不同考生类别中确定录取名额,同类别考生竞争。建立健全基层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工人、农 民等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制度,其中优秀者作为各级党政机关录用的重要来源。

倡导先进的公务员文化,建立健康的公职文化。加强公务员队伍软文化建设。到基层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应该成为年轻公务员的职业时尚,成为 青年主旋律的一部分。还应该在公务员队伍中培养高尚的职场文化,鼓励做事、包含冒尖、帮助个性,使得公务员岗位成为有才人有为的大舞台。完善公务员评价体 系,畅通上下流动。长期以来,一些类别公务员“进、管、出”渠道不畅,职业发展空间狭窄,工资待遇偏低,后顾之忧难以解决。因此,完善培养、吸引、使用、 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分级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应该成为公务员队伍健康成长的必要之举,影响前置,也将会更加深刻地左右“国考”方向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上海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
2013年上海事业单位考试最新招聘公告 | 事业单位真题汇总  | 事业单位培训 |
2013年上海招警学员考试公告及大纲  | 招警考试历年录取线 | 招警考试培训 |
2014年上海公务员考试材料及真题汇总 | 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 | 公务员培训课 |
(责任编辑:上海华图)

经典图书

  • 上海市考教材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

问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