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豪车”,可能当事官员会觉得“很冤”。因为,超标准配车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几乎普遍存在。大多数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有公车配备和管理规定,颇为详尽,比如,有的地方明确规定配车标准,科级干部18万元内、处级干部25万元内等。遗憾的是,公车管理者是“办公室”这样的办事机构,而配车对象却是层级更高、更具权威性的领导干部。
在公车管理上,“人是活的”,只要办事部门稍稍考虑到配车领导的“面子”和“享用”感受,就很容易突破配车规定,超标准购买“豪车”。同时,“车是动的”,如果本机关没有,或者还没有腾出购车资金,不妨向下属单位和相关企业“借”。如此一来,领导干部就坐进了乘用舒适气派的“豪车”。
相比具有一定隐秘性的公款吃喝,奔跑在大街上的“豪车”,更容易受到群众监督,即便是知情不多的人,也容易拍到“豪车”照片。一名对单位领导心怀不满的下属,或者对某位官员不满的普通群众,只要拿好手机拍照,就很容易拿到“豪车”的事实证据。因此,在调查事实成本、曝光内情难度上,具有一定的群众监督优势。
近一时期,各地不断有干部因乘用“豪车”曝光而受到调查或处理。但对于更多仍在乘坐“豪车”的官员而言,他们想到的,不是换下坐得“屁股越来越发烫”的配车,而是更为警惕群众拍照和舆论曝光。一旦有人爆料,首先想到的是躲避拍照和舆论“灭火”,希望不要通过微博等互联网媒体的传播而“引火烧身”,却很少因此而摒弃享受、检点自身,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更为自觉的约束。
随着房价飞涨,官员超标准配车不再是“屁股底下一座楼”,但乘用“豪车”的社会观感不佳和公众意见大,却随着微博时代舆论监督的进步而彰显出来。在群众监督逐渐增强、微博爆料随时随地的今天,乘坐“豪车”的官员应该有更多的恐慌和焦虑感,与其风声鹤唳,提心吊胆,担心哪天因为“豪车”被曝光而带来停职被查、仕途受挫的后果,不如抓住眼下,少些用“豪车”撑面子的虚荣心,少些坐“豪车”带来的舒适气派感。
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都是花纳税人的钱来供养的,对于百姓而言,这些人不追求奢华享受、不挥霍乱用公款,是一个起码要求。因此,让官员尽快与“豪车”告别,是不断涌现出的曝光“豪车”事件所代表的社会期待和普遍情绪。现在,到必须认真对待这种民意信号的时候了。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