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工公务员:人生转了一个大弯
2012-05-04 11:45 上海公务员考试网 http://sh.huatu.com/作者:上海华图 来源:未知2010年11月9日,随着一纸拟录用名单的公布,当时仍在中山某保险公司从事业务工作的外来工张志云意识到,人生将面临一个很大的转折,或许自己的命运也将由此改写。
去年,中山市打破学历、户籍的限制,从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中公开选拔基层公务员。通过公开考录,包括张志云在内,来自包装、保险、房地产、服装、电器、药业等行业一线的6名外来公务员,由保险业务员、企业文案企划、质量监管员,变为了中山市政府的基层公务员。
事实上,这只是中山为数众多农民工、外来工谋求“共享平等发展机遇”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为了让外地人由“留城”走向“融城”,中山从制度上拓宽外来工的上升渠道,打破了其融入城市的身份壁垒。
新政拓宽了上升渠道
“没有政策上的支持,这次我也没法考上。”去年年底,连续4次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外来工赵晓蕾,获悉自己跻身首批“外来工公务员”时,难掩喜悦神色。
2010年12月底,张志云正式进入共青团中山团市委工作,由一名保险业务员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用他的话来说,那天是“命运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天”。而在几天后,周水清人生也走向了一个新开始:由民营房地产公司的一名职员,变成了西区办事处的一名基层公务员。
“我很幸运,搭上了这班车。”一年后,即使张志云和周水清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开始新的职业生涯,但新政所带来的人生财富,却是他们不断提及的,“对于普通的外来工来说,这不仅是人生的一种寄托和希望,也让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努力、认真工作,谁都有可能。”
“没有政策上的支持,这次我也没法考上。”去年年底,已4次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外来工赵晓蕾,获悉自己跻身首批“外来工公务员”时,难掩喜悦神色。身为1岁小孩的母亲,当时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赵晓蕾,肩负着家庭和备考的压力,每天在繁忙的工作后,她都在照顾好孩子休息后再开夜车。
而对待优秀的考试成绩,她归功于中山政府对外来工的政策扶持和自己的幸运,“工作后,这已经是我第4次参加公务员考试了,如果不是因为放宽了对户籍、学历、专业等等的限制,外来工很难和应届生一起竞争。”
今年,中山再次启动从外来工中选拔公务员的政策,首次单独面向本地工人农民选拔公务员。这一次,招录学历要求从“大专”降为“中专”,职位却由6名升至17名。
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则表示,今后中山还将逐步开放不同的平台彰显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包括举办“城市论坛”、市镇领导大接访活动等,逐步消除本地人和外地人心理的隔阂乃至体制的障碍,实现三个共享,即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享平等发展的机遇,共享我们的公共服务。
新身份让他们更忙碌了
“以前做业务员时很少加班,现在是很少有机会不加班。”张志云坦言,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后,始料未及的忙碌工作状态,也直接颠覆了周围亲友对公务员“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一整天”的认识
根据中山市统计局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在中山312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即“新中山人”共有165万人,超过了本地户籍人口。时隔一年,作为中山165万外来务工大军中的一员,“外来工公务员”再次面对记者,说的最多的是社会角色转变后的心态,更关注的则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困难和发展机遇。
“以前做业务员时很少加班,现在是很少有机会不加班。”张志云坦言,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后,始料未及的忙碌工作状态,也直接颠覆了周围亲友对公务员“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一整天”的认识。
以前从事保险业务工作,张志云每天早晨到保险公司打完卡,“一天不在公司都行。”而如今,不仅白天在办公室处理各种文字、信息工作,大连理工大学毕业的他还报考了华南师大的在职研究生,“当真有机会来临时,自己的能力如果不能胜任,就对不起政府的这种选拔制度了。”
当张志云每天晚上和周末埋首于研究生课程的时候,中专毕业的周水清也在继续参加本科自学考试,“也许是因为曾经是外来工,做过几种工作,我也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机会。”
张志云说,他未来除了最希望充实自己,也更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困难,“中山目前提供的很多政策,给农民工、外来工很多上升的空间,让更多人融入了城市。但是,城市的容纳能力毕竟有限,教育等社会资源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公平共享,也是外来工更关心的问题。”
“身份进城”
更要“心理进城”
【读?评点】
“我17岁当工人,拿着17.5元的工资,抡过大锤,睡过地铺,加过夜班。当时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希望工资涨得高一点。”2010年8月,邀请百名外来工观看反映珠三角外来工生活的电影《所有梦想都开花》时,省委书记汪洋如是说。
长期以来,一批批农民工、外来工,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承担着城市建设的重任,留在城市,却为何难有身份认同和归宿感?一纸户籍、一个房子、一所学校……都可能阻隔了他们融入社会的步伐,难以“心理进城”。
“人不分东西南北、职业不分工农兵学商。”薛晓峰说,应努力“突破城里人与农村人、本地人与外地人两种身份壁垒,逐步消除由此带来的心理隔阂乃至情绪对立,促进社会认同与融合,实现更广泛人群的凝心聚力。”
一语中的。要突破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壁垒,除了打通上升渠道,还应架设“心理进城”的和谐途径。
为外来工提供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工的平等发展机遇……在实施“两个突破”的过程中,中山积极推行各种新政措施,拓宽了外来务工人员“向上流动”的渠道,让外来工“留城”逐渐变成了“融城”。
采访中,在新一代外来务工人员眼中,拥有能够实现个人价值的稳定工作,是他们的梦想。而能否让外来务工人员公平共享社会资源,譬如子女读书、社保养老等等问题,才是农民工、外来工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
所以,中山在积极探索和推动社会管理新模式的同时,也在倡导“包容增长、共建共享”的理念。两年来,已有4625名流动人员通过积分管理制度入户中山、9210名流动人员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而针对普通农民工,两年内中山先后培训了100多万人次。
“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全民共享平等发展机遇。”对此,中山提出了“一个模式、两个突破、三个共享”社会建设管理模式,从理论上清除农民工“心理进城”的障碍,书写“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城市精神。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上海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
2013年上海事业单位考试最新招聘公告 | 事业单位真题汇总 | 事业单位培训 |
2013年上海招警学员考试公告及大纲 | 招警考试历年录取线 | 招警考试培训 |
2014年上海公务员考试材料及真题汇总 | 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 | 公务员培训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