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图教育-第一公务员考试网

021-33621401 上海分校

国考”意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部、委、署、总局招考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方式。招考对象一般要求全日制本科应届、往届毕业生,部分职位需要硕研以上学历。当下“国考”被认为异常火热。有一组数据能够描述其“高温”。2004年,“国考”报名人数18.2万人,2005年31 万,2006年54万,到了2010年达到144万人,6年年均递增41.2%,看来人心向往浩浩荡荡!再看看同期招录比例,2004年 6.67%,2005年2.86%,除了2008年的象征性增长外,该比例稳步下降,到了2010年降至1.69%,6年招录比例年均递减20.5%。一 增一降,无疑给人们以强烈的心理暗示,“热”啊!当下,“国考”、“考研”并称为考试双煞,催生了规模化的考试经济,“贮备”了大量专职“考男”、“考女”。

历史上的进仕

按照一般逻辑,社会管理者当然应该属于精英阶层。开化之前,武力勇猛者容易获得同伴的信任,赢得权威。文明之后,随着社会分工以及文化发 展,社会管理者能力结构发生变化,产生方法随之改变。先秦时代,中国社会以分封制管理,世袭传承,尤以西周最为典型。周礼之下,管理国家由天子、诸侯、 卿、士分级负责,按伦常,依照血缘世袭。统治阶层世袭传承不能保证系统内部人才丰盈。之后,出现了依附于贵族的“客卿”、“食客”参与社会管理。到了汉 代,社会取士推行“察举制”,由地方各级政府推举自认为德才兼备的人充当社会管理者。魏文帝时期,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度,以出身、品德等将人分等,论 才而用。

历史在革新中进步,社会取才的途径不断拓展。到了隋朝,中国社会诞生了一大创举:“科举”取才。科举制度创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到 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因为分科取士,故而得名科举,其包含了诸多结构严谨的体系与构架。 提及科举,人们往往想起《儒林外史》中范进,将科举与腐儒、禁锢、礼教等联系起来,饱受诟病,简直一无所事。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科举的认识偏向于回归, 各种观点不一而足。黑格尔说,“凡是现实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科举作为千年存在,无疑有其科学性,适合当时社会结构和管制特点。

分封世袭、举荐到科举考试,中国古代社会官吏队伍的根基不断优化,选拔制度朝着公平的方向改进。这种进步在于士人之门不再依靠他人举荐、个 人好恶来定夺,而是有了基本的依据。精英循环、上下阶层流动成为制度性、规范化安排。当然,在操作过程中难免有各种各样的弊端,有时甚至积弊占据了主流。

千年以来,科举催生出中国传统的统治阶层,深刻影响了中国文人,融进了民族的文化基因。读人学而优则仕,儒家“出世”思想浓厚。为“官” 意味着什么?或者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或者是经济待遇,或者是人生实现的渠道。很多文学作品将主人公高中为官作为皆大欢喜的结局印证了这种文化品性。《李娃 传》中荥阳巨族公子郑生在李娃鼓励下,恢复信念和勇气,考试连中,做了高官。《窦娥冤》中的窦娥历经艰辛,饱含冤屈,死后才得到高中为官的父亲迟到的正 义;《西厢记》中的张生被送上了进京赶考的大道,中了状元,才有了大团圆的结局;《红楼梦》宝玉纨绔子弟,占有巨量资源,最后仍然回归到科举为官复兴门第……

历史是以往的现实,现实有历史的影子,历史对现实会产生影响。今天,我们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国考”大潮,在分析其现实缘由的同时,不得不把历史再度翻开,追溯源头,对理解现实更有裨益。

 

“国考”大热解读

人们思考问题时常常有心理预设,以“非常相信”的态度,接受预设表示的事物存在,在无形中显示出不可改变的“问题意识”。心理预设对于注意 力乃至思维的发散度有着很大的影响,有时阻碍了注意力的指向,限制了行为能力发展的潜力和空间。看待“国考”热上,一些人陷进了心理预设。一方面,部分人 将公务员的工作视作“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悠闲,认为公务员只注重人际关系学,进而得出公务员现代价值的缺失;另一方面,公务员队伍中,存 有一定的消极现象,被导放大后,造成了公务员利益的普遍灰色化印象。有人据此认为当下“国考”生们受公务员利益灰色化驱使。不可否认,这两种现象确有其市 场。但是,如果我们认真看到“国考”职位设置,仔细研究“国考”科目,真正了解机关运作之后,就会得出另外的结论。

“国考”大热要辩证看待。“热”与“不热”是相对的。“国考”生之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有很大比重。以“国考”生人数与高校毕业生数相比 较:2010年,“国考”报名人数144万,与此同期,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610万,2010年达到630余万人,对比结论一目了然。百万数字放在 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前,并没有太多特别之处,称不上“异军突起”。百万考生进考场,堪称蔚为壮观。唐太宗看到文人鱼贯而入,笑着说道“天下英雄尽入吾榖 中”。莘莘学子为“国考”孜孜不倦,在社会框架下追求个人理想,为社会贡献才智,增强了社会的内凝力。历年来,曾经参加过“国考”的人员何止百万,不论是 否考取,都经过政治理论的教育、行政知识的灌输,具有初步的社会管理参与性,潜在的社会管理价值不可低估。


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 上海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考试网 公务员考试培训课程
2013年上海事业单位考试最新招聘公告 | 事业单位真题汇总  | 事业单位培训 |
2013年上海招警学员考试公告及大纲  | 招警考试历年录取线 | 招警考试培训 |
2014年上海公务员考试材料及真题汇总 | 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 | 公务员培训课 |
(责任编辑:上海华图)

经典图书

  • 上海市考教材
  • 名师模块教材
  • 面试教材系列
  • 国考新大纲系列
  • 华图教你赢系列
  • 热门分站
  • 热门地市
  • 热门考试
  • 热门信息
  • 热门推荐
  • 申论
  • 行测
  • 面试
  • 历年真题
  • 模拟试题
  • 时事热点

问知